在城市公共文化新空间“诗意栖居”

最新信息

在城市公共文化新空间“诗意栖居”
2023-10-09 08:59:00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享有丰盛物质的同时,追求精神家园的“诗意栖居”成为了人们更高的向往。恰逢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有许多市民选择外出追寻心目中的“诗与远方”,但也有不少市民选择原地驻守,找寻就在家门口的“宝藏”精神家园。
  近年来,广东各地涌现出一批以“粤书吧”“粤文坊”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他们有的藏身在旅游景区、历史建筑、生活社区之中,有的隐藏于酒店、民宿、机场、客运站的一隅,凭借“高颜值+新服务”的特色,为市民创造了“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改变了传统文化空间的单一功能模式,集阅读社交、艺术活动、文化沙龙、创意生活、休闲餐饮等多元功能于一体,让公共阅读服务和全民艺术普及切实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成为了市民游客假期休闲阅读放松的好去处,更成为了增添城市颜值与文化内涵的文旅新地标。
  在国庆黄金周期间,记者走访了位于广州的三个入选“2022年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典型案例,一探它们是如何不断延伸阅读、艺术服务的触角,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焕发生机与活力。
  大隐隐于“史”的柏园
  广州越秀区的东山口,这里的每一座民国老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近年来,东山口更是成为了不少热爱文艺和潮流的年轻人喜爱的“拍照圣地”。沿街遍布的小洋楼和砖红色墙面,洋气文艺的装潢,还有藏身各个角落的特色小店、艺术展览、潮玩集市,让这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老东山区”倍添趣味和活力。位于恤孤院路12号的“柏园粤书吧”,正是大隐隐于“史”的其中一间特色公共文化空间。
  甫一跨入“柏园”,记者就看到不少年轻人忍不住围着柏园标志性的拱券门廊、民国建筑风格的清水红砖墙和西式栏杆拍照。据悉,柏园是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该研究所作为中国第一个以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为主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学术高地之一,见证了广州近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变迁。2022年10月,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建设了“柏园粤书吧”。
  走进“柏园粤书吧”建筑内部,室内空间总面积约有150平方米,分为东侧侧室、中央大厅、西侧侧室三部分。在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柏园作为历史建筑的文化传承功能以及“粤书吧”不同读者类型阅读的需要进行功能布局设计,将室内三部分内分别设置为休闲阅读区、展览区、活动区。东侧的休闲阅读区主要设计适合沉浸式阅读场景的定制书架和软座,与柏园的历史形象相契合,打造出具有历史厚度和温度的阅读环境;中央展览区挂墙布置历史影像或书画展览,直观展示柏园作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旧址所承载的历史风貌;西侧活动区设置会议桌、配置智慧屏,可用于定期举办读者沙龙、专题讲座等阅读推广活动;活动区南面靠窗处设置茶几、单人沙发和智慧屏,可供读者讨论、小憩或观看休闲视频。
  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图书借阅部副主任文利情介绍,为了更好地讲述“史语所”承载的学脉源流,这座藏身于历史建筑中的“柏园粤书吧”定位为历史文献特色主题书吧。书吧中,配置了图书近4000册,并设有捐赠图书专架,配备史语所人物相关著作、文物考古类主题以及中国好书、经典图书、少儿读物等图书,供市民朋友借阅。
  此外,由于“柏园粤书吧”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读者服务,因此同时支持“粤书吧”读者与“粤读通”读者自由取阅、借还书籍,也都可以享受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十分快捷便利。
  国风书斋有点“潮”
  书斋就一定是老先生们摇头晃脑、寒窗苦读的“陋室”吗?走进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洲侨建HI CITY文创商业中心的御溪书斋,你一定会被它国风与科技感交错的高颜值所惊艳。恍若星辰遍布银河般的天花板小灯、像是徐徐展开的竹简卷轴般延绵整齐的书架,自2021年12月18日正式开馆后,御溪书斋已经迅速成为众多年轻读者纷至沓来的打卡点,更被网友们称为“星空下的图书馆”。
  御溪书斋取名自海珠“瑶溪二十四景”典故,指的是在广州“河南”(今海珠区)的瑶溪沿岸及其附近的二十四处游览景点,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貌,吸引过无数游人逸士。但随着历史变迁,瑶溪旧景大部分已不复存在。为了纪念昔日的海珠文化故事,最终将这间坐落在珠江河畔的国风图书馆,命名为御溪书斋。
  在设计上,御溪书斋也大胆摒弃了传统图书馆的呆板设计,以“做年轻人的藏书阁”为理念,借广州“云山珠水”的地理文化特色融合中国国风,御溪而建,有溪不见水,见山非山又是山,竹简铺展成书架,阅读长桌及屏风取自“云山珠水”的创意,如泼墨山水映眼帘,屋顶灯光与镜面般的地板形成“繁星落银河”之景,将现代艺术与中国山水完美融合,向读者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国风山水场景。
  但对于精明的读者而言,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颜有料”。御溪书斋馆内面积有近700平方米,拥有2.5万余册图书,馆藏图书以年轻人喜爱的文学、艺术、设计等为主,全市通借通还。据统计,在御溪书斋项目建成后,周末日均来访流量超800人次,月来访量近9000余人次,成为了项目文化商业引流核心和文创引擎。
  而据御溪书斋运营负责人介绍,项目方在以御溪书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窗口为主体之外,还引进了艺术展览厅、国风汉服馆、沉浸式剧本体验、舞蹈培训基地等国风潮流文化体验空间,致力于为读者打造出一个主题鲜明、文化体验丰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公园角落的“华丽转身”
  谁能想到在一个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里,还能与一个集合了图书馆、美术馆和咖啡厅的文化角落不期而遇?在假期大多数景点都人气爆棚的时候,喜欢清静的市民朋友可以前往位于天河区智慧城思成路16号的天河湿地文化角,在大自然的静谧中享受一场文化与天然氧吧的非凡盛会。
  从天河湿地公园沿着湖畔栈道出发,不经意间就会被一座掩映在公园植被中的现代风格纯白色建筑吸引了目光。明亮简约的色调配合三角形的玻璃落地窗,倒映着户外一片泛着波光的墨绿色湖水,午后的阳光把摇曳的树影投影到白墙上,脚下便忍不住寻着咖啡香与书香,沿着绿荫小道走进这座安安静静的图书馆。
  据天河湿地文化角有关负责人介绍,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眼前这座优美舒适的图书馆曾经只是一个建筑垃圾、淤泥黄土堆积如山,积水污浊,杂草丛生的荒芜角落。后来经过天河科技园管委会携手社会力量共同改善园区的营商环境,才把这片废弃楼房和荒地改造为崭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完成了园区闲置土地资源的“华丽转身”。
  如今的文化角占地共约2500平方米,包含了绿荫小径、湖畔长廊、艺术设施、休憩椅凳,更是汇集美术馆、图书馆、咖啡馆、茶艺室等馆所,设有展览区、阅读区、观景区、品饮区等开放空间。自2019年建成开放以来,此处不定期举办过几十场艺术展览和学术沙龙。像是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天河湿地文化角与亨美术馆就为公众带来了公共装置艺术家纪馥君的“篾弦之章”艺术展,展现竹编艺术的自然美学,打破了人们之前印象中图书馆仅限于储书、阅读的局限。
  文化,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人文风景的魅力。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建设,不仅回应了人们对在城市空间读书聚会、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复合新需求,也让市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在城市大大小小的角落绽放出更多新的可能。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在城市公共文化新空间“诗意栖居”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